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永泽——社会最需要的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
现如今会计专业和其他专业的融合越来越明显,专业界限更加模糊。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传统的会计工作将会消失,会计不再做“会计”,会计专业也变得不专业,社会需要“通才”。这给我们的会计教育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我们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这种变化?目前各大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日趋一致,那就是着重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
在我看来,复合型人才一是要德才兼备,善做事、会做人,不但业务能力强而且品行要好。二是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要融合多学科、多专业。根据多年来对走出校园后的学生的调查情况表明,有所成就的人并不是考分最高的,而是综合能力强的人。
那么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呢?首先要改变观念,要“开门”办学,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放手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掌握生存规则,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免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另外,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是老师讲学生背,学生记忆力好,能背书,也许考试能得高分,但其实践能力往往很差。
世界是复杂的,尤其是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怎么可能存在所谓唯一的标准答案呢?因此我们现在要改革我们的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比如实行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不一定都由老师去讲,可以让学生自学,去讨论,有些内容甚至可以让学生去讲。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让学生动起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考试部主任殷德全——一切为了选拔更优秀的会计人
一名合格的注册会计师需要符合“三E”标准:第一个E是Education(教育),即接受全面系统的学习来掌握基本理念和知识;第二个E是Examination(考试),即通过专业的测试来考察你是否具备这个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个E是Experience(经验),即具有财务会计工作的经历,能够有效解决较为复杂的实务问题。
目前,中注协2009年新的考试制度开始正式实施。
首先,按照人员能力提升的过程把考试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专业阶段,主要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六科考试后进入综合阶段,即职业能力的综合测试,通过专业阶段考试将发放专业阶段合格证;通过综合阶段考试后发放全科合格证。其次,调整和补充考试内容,对知识的要求有所拓展,在近年来考试内容调整完善的基础上,充实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信息技术等内容。
最后,更加注重考生的综合应用技能,特别是第二阶段考试,整合现行考试制度的有关要求,对胜任能力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拆和补充,然后加以整合,并建议考生在参加综合测试的时候,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总的来说改革后的考试制度,更加注重对实际能力和综合技能的考察。
从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发布后社会和行业内的反馈来看,大家对这次考试制度改革非常支持和赞赏,表明考试顺应了环境变化和职业变化的要求。这对我们学校的教育,尤其是人才的后续教育,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一是要不断充实会计和相关专业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二是采用案例教学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技能,三是完善教学方式,加强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教育,使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具备更高层次的通才技能,全面满足社会进步对会计专业人员的要求。
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谢志华——会计和财务工作的十个层次
会计和财务工作依照管理的难度和跨度可以分为十个层次,它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关系密切。通过会计和财务工作,能够有效地协同整合企业分工着的体系。
会计的最基础层次是会计确认与计量,它是会计与财务工作中的最低层次。即便如此它也仍然存在问题,这使得会计和审计的职业判断就成为了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重要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对外报告,包括披露什么、何时披露、怎么披露、披露的后果预期,以及不利后果的防范等。就目前的财务工作而言,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第三个层次是对内报告,对内报告主要用于决策,在管理会计中提出了一些决策的模型和需要提供的内部报告。
第四个层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和财务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会计和财务工作的重要一环。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内部控制精髓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以监督为主的状态上。事实上,其核心是制衡。
第五个层次是构建基于机制的核算体系。企业制度经历了自然人企业和公司制企业,自然人企业最大的优点是激励和约束效应最大,但无法取得规模效应,公司制企业能够取得规模效应,但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效应下降。
第六个层次是基于商品运动的财务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成经营和财务两类,相应形成了商品运动和资金运动。资金运动服务于商品运动,财务活动为经营活动提供保证和支持。财务管理着重于组织资金的运作,而会计着重于信息提供,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别。
第七个层次是基于货币商品经营的经营行为。目前,我国企业在货币商品经营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经营的目标、对象、方式等诸多方面需要完善和解决。
第八个层次是基于重组的资本经营活动。资本经营之所以产生效应是以市场资源存在重组效应为基础的。在重组过程中,企业必须发现重组价值并作价值链分析,这恰恰与会计和财务工作关系密切。
第九个层次是企业内部管理整合。21世纪是整合管理的世纪,世纪之初这种整合已表现在供应链管理、ERP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等形式中。
第十个层次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制定。一个好的战略必须形成战略价值链,也就是长期的持续的现金净流入;一个好的战略也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资本预算,从而保证战略的实施,两者的结合就是战略预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罗飞——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法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这十几年间,环境的变化和要求给我们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有三点反思。
第一,要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基本理论的研究,从培养一个适应市场要求的会计人才的角度去修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目前许多高校修订教学方案基本上只是简单调整课程,缺乏用理论指导。
第二,要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法体系。为什么是有中国特色呢?一方面,从国情来看,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其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要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和需要出发。
另一方面,在培养方法上,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需考虑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比如,美国非常注重孩子在小学、中学阶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的小学和中学教育大多着重知识理论的系统教育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相应的能力培养任务就落到了高校,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对此要有所侧重和加强。
第三,要注重会计专业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的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都做得很好,但在素质教育方面目前进展还不大。建议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学校就要根据他所处专业安排各种能力训练,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规划,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拥有更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沟通协调、人际交往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等。要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和环境。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会计师王剑辉——财务人员是资本市场上企业价值的营销者
管理大师德鲁克有本书叫《管理实践》,我每读一遍都受益匪浅。
这本书阐明了两点核心:第一,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第二,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
企业如果没有客户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身为财务人,我们应该认识到,那些需要财务信息,使用财务信息的人就是我们的客户。我们只有用企业的思维,服务的理念来看待我们的工作,向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才能在企业内部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财务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制度性、法规性都很强的专业。作为一个合格的财务人员,无论是针对外部使用者按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告,还是针对内部经营管理者按照预测决策需求提供的财务信息,都应该以服务观念为先导,根据他们的需求组织财务工作,也就是一个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销售”给我们所服务的“客户”的过程。
财务工作是企业的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来说,在产品市场领域,销售部门处于业务的一线位置,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将企业作为一个产品放在资本市场上去“销售”时,谁是企业最重要的营销人员呢?答案是财务人员。
一个企业财务工作质量的好坏对于企业品质和价值有重大的影响。财务人员能否把企业的价值转化成资本市场上可接受的经济价值,取决于对资本市场“营销”规律的掌握。因此,结合德鲁克的理论,企业的营销功能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财务上。财务人员是资本市场上企业价值的营销者,无论你身处什么岗位,出纳或财务总监,都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的服务提供给每个服务对象,在服务的过程当中传递财务知识,普及财务文化,为企业价值的充分体现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ACCA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姚志君——弥补自身的软性技能短板&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