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会计司7月23日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提出了不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动而修改我国会计准则的对策建议,即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均不作调整。
报告总结分析了1624家A、B股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认为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五大显著特征:一是上市公司2008年增收不增利;二是上市公司存货、固定资产和银行贷款等资产减值损失巨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三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上市公司业绩贡献显著;四是商业银行贷款增幅较大,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五是我国虚拟经济规模较小尚未成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
报告还提示,上市公司2008年巨额资产减值损失也不排除某些公司过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人为调低2008年利润以实现2009年业绩回转的可能性。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和欧洲金融界某些银行家们将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由此引起美欧乃至国际社会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轩然大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迫于有关方面的压力,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相关条款进行了部分修改。
报告指出,我国不属于直接采用国际准则而是与之趋同的国家,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需要及时对公允价值会计问题作出回应。公允价值会计不是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国次贷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社会超前消费、投资银行等机构对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疏于监管。即使金融产品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会计准则反映客观事实,将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挂钩,实际上是某些银行家和政治家在转移矛盾和公众视线。
我国会计准则立足国情适度谨慎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美国过度创新的金融产品在我国基本不存在。基于上述分析判断,报告主张“不跟风”,提出了不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动而修改我国会计准则的对策建议,即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均不作调整。